「護眼120分鐘」:破解台灣學童近視危機的三大關鍵
近視海嘯下的台灣警訊
全球近視人口正以驚人速度攀升,預估2050年將逼近世界人口四成。其中,台灣學童近視率名列前茅,小六生七成已經近視,高度近視更逾一成。數據顯示近視年齡持續下移、度數加深,讓台灣成為國際關注的「高風險熱區」。
成因拆解:光照不足+近距離用眼
長時間盯著書本與3C裝置,使眼睛缺乏自然光刺激,而戶外高光環境能促進視網膜多巴胺分泌,延緩眼軸過度生長。疫情期間線上課程盛行,使這兩大風險疊加,近視問題更加惡化。
吃對顏色,視力加分
研究發現,攝取深綠色蔬菜中的葉黃素、玉米黃素,可降低約三成近視風險。將菠菜、羽衣甘藍、胡蘿蔔與青椒等食材融入每日餐盤,為眼睛提供天然「防護罩」。
性別與環境差異
調查顯示女生近視率略高於男生,推測與青春期早、閱讀習慣差異有關;綠覆率高的地區(如花東)學童近視率明顯較低,凸顯生活環境的重要性。
「護眼 123」實踐指南
- 每日戶外 120 分鐘:晨光、課後各一小時,把自然光當成免費的保健藥。
- 30–10 用眼節奏:近距離閱讀或看螢幕 30 分鐘,休息或遠眺 10 分鐘。
- 半年一次散瞳檢查:及早掌握度數變化,必要時啟用視光控制方案。
透過「光照 + 休息 + 均衡飲食」的三管齊下,我們有機會為下一代守住清晰視界,減少高度近視與相關併發症的終身威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