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央行6月19日理監事會議拍板「不升息、不升準、亦不鬆綁房市信用管制」後,台灣房市正式進入「量縮價撐」的拉鋸期。央行坦承,連續六波升息與多次調升存準率後,市場過熱現象已被明顯壓抑;而在全球貿易環境陰霾未散、國內經濟成長率面臨下修壓力之際,決策者寧可讓現行管制繼續發酵,避免刺激房市再度升溫。
信用管制的「鉗口效應」
自 2024 年下半年起,央行啟動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:第二戶貸款成數上限由六成下修至五成,且全面取消寬限期;第三戶以上更降至三成。加上銀行內部審查趨嚴,原本最活躍的「二屋族」與短線投資客大幅減少,首購族雖仍可透過新青安方案撐盤,但對整體交易量的挹注極為有限。
交易量急凍,但價格依舊高掛
根據新建案統計,2025 年上半年全台預售案完銷數僅 303 件,年減超過五成;台中市更從去年的 171 件暴跌至 37 件,跌幅近八成。然而在營造成本居高不下與地主「惜售心態」影響下,多數指標案開價依舊緩步上調,形成「買氣退、價格挺」的矛盾現象。
區域溫差:北部撐價、中部躺平、南部殺價
- 雙北 ─ 由於土地稀缺、都更與危老案持續推出,加上「低總價、小坪數」策略吸引自用與置產買盤,價格仍能守住高檔。
- 桃園—台中 ─ 二屋族限貸效應最明顯,重劃區推案量與來客數雙雙腰斬,未來除非讓利,否則去化速度難以回升。
- 南二都 ─ 台南、高雄在台積電概念題材退潮後最為承壓。近期統計顯示,新竹、台中、高雄的議價幅度已突破兩成,買方「開八折」才能成交並非個案;台南亦有近兩成的平均議價率,但鄰近南科的自住區仍具撐盤力。
建商策略:拉長戰線、縮小坪數
面對買氣驟降,多數建商選擇延長潛銷期、減少公開案量,並轉向推出 15~25 坪的小宅或鎖定都更整合,以降低總價門檻;同時強化付款條件彈性,試圖留住仍有購屋需求的自住客。案場人潮「一週不到十組、成交 1–2 戶」已成常態,業者普遍做好長期抗戰準備。
展望:Q3 關稅不確定性是關鍵
專家普遍認為,只要第三季全球關稅政策塵埃落定、經濟利空逐步鈍化,自住剛需仍將緩慢回籠;屆時議價空間與案量同步回穩,房市將由「急凍期」邁向「整理期」。對買方而言,今年下半年或許是挑選地段佳、價格經修正的高 CP 值物件的黃金窗口;對賣方與建商來說,如何調整產品定位與定價節奏,則決定能否安然度過這場板塊移動。
結語
在信用管制「鉗口」與高利率環境雙壓下,六都房市短期難以重演熱潮。量縮趨勢或將持續,但只要地段與剛性需求仍在,價格出現劇烈修正的機率有限。市場已不再是「全面上漲」的單行道,而是一場考驗定價策略、產品靈活度與購屋者精準眼光的賽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