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 年來最關鍵的一針
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新藥 Leqembi 與 Kisunla 正式在台開打
六月的醫院走廊還帶著隆隆冷氣聲,亞東醫院與成大醫院卻同時響起家屬的雀躍——6 月 23 日,台灣首批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完成 Leqembi 與 Kisunla 的第一劑靜脈注射,標誌著本土失智治療正式進入「清除類澱粉蛋白」的新世代。這是 20 年來台灣首次以病因導向藥物正面迎戰失智症,被神經科醫師形容為「為病程按下暫停鍵」的里程碑。
失智人口為何急需新武器?
衛福部委託國衛院完成的 2024 年流行病學調查指出,65 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高達 7.99%,現有患者約 35 萬人;若不設防,十六年後恐逼近 68 萬人。其中逾半(56.88%)屬阿茲海默型,且女性罹患率明顯高於男性。隨年齡攀升,85 歲以上長者中,每四人就有一人正在與失智搏鬥。
誰適合接受新療程?
Leqembi 與 Kisunla 都必須在醫院以靜脈注射方式給藥;啟動治療前,患者需先通過三道檢查關卡——澱粉樣蛋白正子斷層掃描(PET)證明大腦內有類澱粉蛋白堆積、腦部磁振造影(MRI)排除出血與腫瘤風險,以及 APOE 基因檢測確認遺傳易感性。初估全台約 13 萬名「早期阿茲海默症+類澱粉蛋白陽性」的患者有機會受惠。不過,近一年曾中風或癲癇發作、攜帶 APOE ε4/ε4 基因、正服用抗凝血劑者,都屬高風險族群,醫師多半會建議暫緩或避免用藥。
Leqembi:兩週一次起步,延緩病程三年
這款由日本衛采與美國百健共同研發的抗體,前 18 個月需每兩週注射一次,之後可拉長至每月一次。臨床數據顯示,早期患者在 18 個月內腦中類澱粉沉積量可下降約 51%,整體可為病程「緩步」爭取約三年時間。常見影像副作用為 ARIA-E(腦水腫)6.2%、ARIA-H(微出血)14.4%,相對風險較低但仍需 MRI 追蹤。
Kisunla:每月一次,清除後可停藥
禮來藥廠開發的 Kisunla 每月注射一次,臨床試驗中 66% 患者在一年內即完全清除腦內類澱粉,其餘大多在一年半內達成目標。一旦影像確認「清倉」,醫師可視情況暫停用藥並定期追蹤。研究推估,平均可把中度失智的到來往後推 四至五年。但相對副作用較高,ARIA-E 約 24%、ARIA-H 約 31%,需更加密集的影像監控。
荷包現實:診前評估 10 萬,藥費一年百萬起跳
甄瑞興主任提醒,僅是 PET、MRI 與基因檢測就得準備約 10 萬元;若正式進入療程,依體重及劑量不同,一年藥費約 100–150 萬元。目前唯一能稍解經濟壓力的希望,是「健保給付」。
健保署最新進度
健保署長石崇良證實,已有藥廠正式遞件申請納入健保,正走 HTA 評估流程,45 天內會完成臨床效益與財務影響分析;若一切順利,最快今年底就能進入專家會議討論給付範圍。另一家藥廠也表達申請意願,但實際能否、何時、以及對象如何補助,仍有待後續審議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