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關稅只降美國車,誰能真正受惠?

      2025年的台灣汽車市場,正吹起一股前所未見的「觀望風」。隨著對美關稅協議仍在協商、貨物稅議題又被重新搬上檯面,多數消費者遲疑「現在買車會不會吃虧」,展間買氣因此明顯降溫。車商雖然陸續端出全新年式與新世代車款,卻難以扭轉這股等待情緒。

     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邱求慧日前出面說明政府策略,確認將採取「先談關稅、再調貨物稅」的分階段做法。簡言之,第一階段僅針對美國製汽車調降 17.5% 的進口關稅;至於牽動所有品牌、所有車型的 25%~30% 貨物稅,短期內不會動。原因不難理解:關稅可以按國別差異調整,貨物稅卻牽涉範圍極廣,若貿然下手恐引發更大連鎖反應。

      對消費者而言,這代表未來在展示間看到的「Made in U.S.A.」車輛價格可望立即下修;然而來自歐洲、日本或其他產地的進口車,仍將維持既有稅負結構。換言之,降稅利多只為「美系」與「美製」車款鋪路,其餘品牌暫時無緣受惠。

      放眼現行國內市場,Tesla 的 Model 3、Model S、Model X;BMW 的 X3、X5、X6、X7 與 XM;Mercedes-Benz 的 GLE、GLE Coupé 和 GLS;Toyota 的 Sienna;Ford 的 Mustang;以及 Infiniti 的 QX60,皆屬於在美國工廠組裝、原裝進口的車型。一旦關稅下調,這些車款首當其衝受惠,價格彈性將大增。

      更值得關注的是幾類「潛在黑馬」。首先,昔日在台風靡一時的「日裔美規車」可望捲土重來。從 Honda Odyssey 到甫推出不久的 Toyota RAV4 Hybrid,都是呼聲極高的敲碗名單。再來是「美製歐洲車」。德系雙 B 的 SUV 早已在北美深耕多年,Volkswagen 也可能順勢導入七人座 Atlas 與電動化旗艦 ID.4。至於傳統美系品牌方面,Ram 與 Jeep 已交由尚騰汽車代理,只待關稅紅利到位便能補齊產品線。最後,電動車領頭羊 Tesla 原本就善於調整售價,一旦享受關稅減免,市場競爭力勢必更上一層樓,Rivian 等新創品牌也值得持續追蹤。

      然而,價格從來不是台灣消費者唯一的決策因素。品牌形象、售後服務網絡以及整體使用體驗,同樣深深左右掏錢意願。多年來,美國車在台灣缺乏厚實的品牌基礎;相較之下,在美設廠的歐系與日系品牌,因原生品牌力強,加上配件維修體系成熟,更容易獲得市場青睞。即便關稅優勢到手,美系品牌若無法同步完善產品配備與服務體系,能否真正敲動消費者荷包,仍存變數。

      歸根究柢,政府調降對美關稅只是開啟市場多元化的第一步。未來一年,美國製車款數量勢必攀升,車商的定價策略與行銷布局也將迎來全面洗牌。然而,誰能在競爭白熱化的戰場中勝出,終究得回到那句老話——「市場買不買單」,才是最終解答。

      #台美關稅 #關稅政策 #進口車 #汽車銷售

      喜歡
      地產王, 郭董 和 其他 19 人
      0 評論